安泰科技的非晶帶材業務一直被分析人士認為是公司一大潛在利潤增長點,除了非晶帶材之外,公司還有哪些新材料、新能源業務?公司旗下分拆上市的計劃有怎樣的進展?就此,專門采訪了安泰科技董秘張晉華。
新材料+新能源
問:公司非晶帶材的產能短期是否有擴產的計劃?
張晉華:目前公司已經投產4萬噸非晶帶材生產線,短期將以消化這部分產能和等待市場反饋為主。后期6萬噸生產線將擇機投產,如果國家支持政策能夠跟上,公司不排除進行更大規模產能擴張的可能。
問:除了非晶帶材之外,公司還在發展哪些新能源相關業務?
張晉華: 公司的主要業務結構是“五加一”,即五個新材料業務加上一個新開拓的新能源業務。其中,新能源業務除了非晶帶材之外,還有儲能電池以及與德國合作的太陽能薄膜電池。公司開拓的新能源業務并非盲目跟風,而是建立在公司金屬新材料的研發和技術基礎上延伸出來的與新能源有關的業務,我們不做自己不擅長的。
儲能電池方面,公司主要做主流電池鎳氫電池的負極材料,以及代表未來趨勢的鋰電池的正極材料——磷酸鐵鋰。電池業務與公司的專業——金屬材料有密切關系,沒有偏離核心競爭力。目前公司的負極材料產能規模在國內是前三;正極材料業務剛起步。但是,鑒于鋰電池是未來的市場趨勢,公司計劃繼續擴大投資規模,主要用于電動自行車、新能源汽車等。
太陽能薄膜電池項目也依托于安泰科技長期金屬材料的研發成果,與德國進行研發合作,項目總計劃產能120兆瓦。我們準備在電池轉換率達到7%時再設立合資企業,目前薄膜產品轉換率已經在6%-6.5%之間。
爭取分拆上市
問:目前公司是否以新能源業務為主?公司的傳統業務都有哪些?
張晉華:事實上,公司的傳統業務并非落后,而是比較穩定貢獻利潤的業務,2010年公司的戰略規劃從金屬新材料重點向能源新材料業務轉變。
除了新能源之外,公司原有的五項傳統業務都在向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例如磁性材料業務,安泰科技該項業務的產能規模雖不是全國最大,但業務鏈比較全面,能夠生產用于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電表、新能源汽車的各種磁性材料,未來的潛力較大。
問:有消息說公司在醞釀旗下的公司分拆上市,是否屬實?
張晉華:公司目前正在加緊政策研究,具體方案有待董事會研究決策。
以電池業務為例,目前公司的電池業務尚屬剛起步,目前只有2-3億元的銷售規模,還有待擴大。計劃兩年內這部分業務爭取做到5個億的規模。做到這個目標,就基本具備了上市的條件。事實上,公司最初以收購或參股的形式進軍新能源領域,就是打算做成新技術的孵化器,把整體的研發團隊轉移到參股公司中,目前看來整合工作完成得不錯。
問:公司的戰略是新材料、新能源,但目前做新能源的企業大量涌現,您認為公司在這條路上憑何制勝?
張晉華:決勝要素有三個:第一,迅速找到自己的目標市場,例如鋰電池,公司的起步是做電動自行車使用的電池,主要用于出口,通過目標市場的牽引和拉動,提升產品性能,一步步向高端邁進;第二,穩定的產品質量和性能;第三,擁有持續的研發能力,不斷根據新能源產業的需要開發新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