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電谷”河北保定的市區往西北方向驅車15分鐘,便來到滿城縣城東工業園。
在滿城旭陽光伏科技公司的工地上,并排搭起了兩座280米長、36米寬的鋼結構廠房,其中一座廠房除了背陽的北面用了外墻鋼板外,南面、東面、西面和屋頂全部安裝上暗紅色的玻璃。在春日明媚的陽光下,寬大的玻璃廠房透著暗紅色的炫目光環。
與傳統的建筑玻璃幕墻不同的是,在每一塊1.3米長、1米寬的玻璃下面都有一根黑色的電線和黑色接線盒。
2011年3月1日下午,一位電工師傅站在高高的移動腳手架上,專心地將每一塊玻璃下的電線連接起來,結成一個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微電網,供應廠區內的生產、照明用電,這就是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
BIPV核心是玻璃上面一層薄如蟬翼、能夠吸收太陽能的薄膜。滿城項目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由保定天威薄膜光伏公司研制。
在工地現場的天威薄膜市場部部長助理武國英說,兩座廠房、庫房以及辦公樓的外墻和屋頂安裝薄膜太陽能組件13000片,總計1.3兆瓦供貨合同。
滿城1.3兆瓦BIPV工程項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同類項目,此前武漢日新科技公司為武漢日新光伏科技園提供的1.2兆瓦BIPV曾為業界最高紀錄。
據悉,天威薄膜電池的能源轉換效率目前為9.2%,在4月份設備升級改造完成后可達到9.5%以上。天威薄膜首席技術官麥耀華說,全球薄膜電池最高轉換效率為9.7%,由一家歐洲公司創造,天威薄膜從4月份將進入全球最高轉換效率行列。
兩個突破口
天威薄膜是太陽能電池的后起之秀,2009年6月試生產成功。從試生產成功到現在不到2年時間,卻已后來居上。2010年銷售收入9000萬元,2011年預計達到5億元。如能實現,一年內業績暴增5倍。
中科院半導體所王占國院士向記者表示,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市場需求逐漸飽和,而薄膜太陽能電池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需求量很大,在美國它的需求量超過了單晶硅電池。
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孫岳明院長也看好薄膜太陽能電池,他認為未來唯一能與多晶硅太陽能電池技術競爭的是薄膜。“將來的競爭更激烈、薄膜電池提升轉換效率的空間大,但多晶硅的工藝和技術也在進步。”
帶給天威以及太陽能薄膜電池產業的第一個突破口是國際上BIPV的開發應用。歐洲實施太陽能光伏屋頂計劃,將光伏方陣從大面積的地上移到建筑屋頂,一個建筑屋頂就是一個微電網。受此啟發,又應用到玻璃幕墻建筑大樓,將薄膜電池覆蓋在玻璃幕墻上,不占用額外的地面面積,而且具有就地發電就地應用的優勢。城市里基本上都是高樓大廈,由此BIPV成為光伏發電系統在城市中廣泛應用的突破口。2010年年中,天威薄膜與全球太陽能電池排名第一的廠商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在德國狹路相逢。美國第一太陽能不僅薄膜電池產能最大,也是多晶硅電池產能最大的廠商,名副其實的雙料冠軍,業界翹楚。由天威和美國第一太陽能各自提供的太陽能電池工程項目,是緊挨在一起的兩排房子,猶如形成了一個相互展現自己技術水平的擂臺。半年以后,第三方獨立的評價機構從用戶那里收集實際運行數據,結果天威薄膜勝出。
“我們的發電量要比美國第一太陽能多10%。美國第一太陽能可是我們行業里的標桿啊。”雖然時隔數月,天威薄膜總經理郗文勇再次向記者談及時仍難掩興奮。這樣的結果,出乎人們意料,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公司能源轉換效率在德國的同臺打擂中超越了世界頂尖高手美國第一太陽能。
帶給天威及太陽能薄膜產業第二個突破口的是農業大棚的應用。與BIPV一樣,最早也是由歐美發達國家先應用,后再移植到中國國內。目前,天威已經為國內的內蒙、河南、山東壽光、江蘇鎮江和常州的農業大棚項目提供了薄膜太陽能電池。
與此同時,在行業里開始小有名氣的天威薄膜被美國同行引領到美國加州。
美國加州中部狹長的中央河谷地帶,是美國重要的農產品基地,盛產草莓、西紅柿、葡萄、花卉、生菜等。今年1月,天威薄膜通過美國的合作伙伴太陽谷公司,為美國加州地區8個農業大棚提供1.2兆瓦的透光薄膜太陽能電池。
“現在農業大棚組建的應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都是快速成長的新興市場。”郗文勇說,“我們今年把BIPV和農業大棚作為兩個主攻方向。”
海歸雙雄領銜
與其他薄膜太陽能電池廠商相比,天威薄膜的王牌是它擁有兩個赫赫有名的海歸專家——副總經理黃躍龍和首席技術官麥耀華。2009年兩人同時入選國家首批留學歸國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而河北省首批僅有的兩位“千人計劃”人員便是黃躍龍和麥耀華。
兩人同為1976年出生。麥耀華畢業于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光伏所,后加入荷蘭Utrecht大學德拜研究所,繼續從事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究。2005年他創造了單結微晶硅Pin電池轉換效率世界紀錄,迄今仍沒有被打破。黃躍龍當年也在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光伏所從事太陽能電池的研究,與麥耀華不同的是,他一直留在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
2007年10月,天威集團總經理丁強的到訪,打破了兩個年輕的光伏科學家平靜的生活。
天威集團是國內最早一批進入新能源領域的企業之一,主要的產品是晶體硅。2001年便控股天威英利,還是四川新光硅業的第二大股東,到2007年時產能規模在全球也排得上號,證券分析師稱之為“新能源龍頭企業”。
但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晶體硅原料多晶硅、單晶硅的價格一路走高,致使太陽能電池生產成本節節攀升,歐美用戶不得不尋找新型材料的太陽能電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過去因為占地面積大、轉換效率低而不被看好的太陽能薄膜電池重新受到青睞,開始大規模產業化應用,同時技術和工藝的改造、創新也在加速推進,前景樂觀。
“那個時候,天威集團希望能夠深化它的行業地位,而且還認為薄膜電池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樣天威集團開始四處尋找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技術人員。”麥耀華回憶道,“2007年10月,丁總到了歐洲,主要見了我和黃博士。我們跟丁總談了我們的想法,丁總也談了天威目前的現狀和將來的規劃,聽了非常令人心動。我們也認為天威集團不僅成為國內也將是全世界的光伏龍頭企業。在丁總的感召下,過了幾個月,我們回國來到了天威。”
在麥耀華和黃躍龍兩位海歸博士之后,3年多來又有4位海歸博士加入,另有4位本土博士。一家不大的公司擁有10位博士,天威薄膜人才濟濟,領軍技術團隊的正是麥耀華和黃躍龍。
天威薄膜2009年6月試產時的能源轉換效率為6%,到現在已經提高到9.2%,4月份設備升級改造完成后將達到9.5%,轉換效率的幅度提高50%以上。作為首席技術官,麥耀華有把握“在未來兩三年內,薄膜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會提高到12%,這就非常有競爭力”。
他所指的是與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能源轉換效率目前16%的“競爭力”。從天威薄膜2008年1月組建以來的3年多時間里,晶體硅的能源轉換效率從14%提高到16%,增幅15%,相比而言提高薄膜電池轉換效率的速度大于晶體硅技術的三四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