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榮:第一個問題想請教德通資本的邵總和軟銀中國的毛總。 現在太陽光產業某些領域有過剩的可能性,你們在光伏產業當中,還有哪些領域比較看好。請邵總先談談。
德同資本創始合伙人邵俊:其實在座的同行們再次強調,我們比較優秀的風險投資還是看本質的,所謂的過剩其實昨天施正榮博士在他演講里面講得非常好,從一個粗線條來看,在一些低端的領域里面是有過剩,但是總體來看,太陽能技術需求上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大,除了傳統的之外,已經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薄膜電池,昨天博士也展示了一些薄膜電池,這些正是將來可以有真正核心競爭力的,也是我們在座各位非常關注的行業,除了這些核心技術的突破,我個人還是非常看好一些太陽能輔助產業,就是你作為一個技術,你最終要成為一個產業化,你還得有很多配套輔助,比如說你是這個電池,怎么并網,你還需要一些儲能啊,這些技術在投資人來講,一點不亞于直接投資核心技術,雖然不是很精意,但是被下一輪技術超越的風險比較低,所以從風險回報總體來講也非常值得我來關注。
維思資本董事合伙人毛衛:
對于過熱我國人的解讀是這樣,我們關注8月底國家出臺了一些產業政策有三點我可以在這個地方跟大家分享,第一點有一個大的圖景展示在我們面前,中國的能源需求在未來20年之內還是保持非常穩定增加的需求,按照GDP每年8%到10%的增長,中國能源的需求也是會往這個速度增長,如果大家以火電,煤電來進行的話,清華大學研究說,未來要建造800G瓦的電站,如果用煤電的話無可預算,排放出來二氧化碳也非常多。所以新能源是未來的需求,目前是新能源產業剛剛起步的階段,未來3-5年是加速增長的過程,第二個解讀是政策對于這個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不光是資本和技術還有制造,產業的政策如果沒有好的產品和維護,很容易把產業做亂,產業內部一些企業,利潤和投資回報率會有下降的風險,第三個解讀和邵總以及其他在座專家一樣,新能源產業不是所有環節都過剩,只是部分產業鏈條里的商業模式,還存在供不應求,這些具有高的技術壁壘,而且目前還是大量靠進口產品來支撐的這些產品,我認為在中國是遠遠沒有過剩,而且不足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一些行業,未來有興趣看行業從一個跨行業的角度看,穩流,儲流技術,在光能,風能方面都能運作得到,縱向發展的話,風能一些關鍵零部件的制造,太陽能的一些尚德的耗材,其實都存在潛在的,很大的投資機會,可以一起來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