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的技術路線未來走勢會趨向于三元或錳酸鋰材料,我們選擇三元材料體系,是綜合了各種技術路線優劣勢決定的。目前國內外車廠都有明顯的趨向性,相信幾年之后,磷酸鐵鋰動力電池會被取代。”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何先員在11月11日接受采訪時表示。
據悉,國內外對于動力電池的技術路線一直有兩種流派,國內企業近些年更傾向于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而以日本和韓國為代表的電池企業都還堅持三元或錳酸鋰材料。即使作為磷酸鐵鋰的發源地美國,聯邦政府依然同時支持兩種體系的研發,使用兩種動力電池的廠商幾乎各占一半。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主要汽車生產商甚至還是選擇錳酸鋰應用于電動汽車。通用電動汽車沃藍達選擇韓國LG北美子公司供應錳系動力電池而非A123提供的磷酸鐵鋰電池即可見一斑。
何先員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認識到磷酸鐵鋰的性能缺陷很難解決,主要集中在產品一致性、低溫性能、高倍率放電性能、能量密度、電池制作成本等。很多國內大型電池企業也正在著手高性能的替代材料。
他指出該公司選用三元材料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三元材料低溫性能優異,上海卡耐新能源選用的日本進口納米級三元材料,運用先進制造工藝生產出來的動力電池在-20℃的環境下放電容量可達75%,優于其他材料,對環境適應性高;二是隨著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在隔膜、涂布等關鍵材料及技術環節上的突破,安全性及循環性(2800次放電容量在80%以上)已經和其他材料體系鋰電池持平;三是三元材料比容量高,同等容量下的電池體積要更輕,有利于在電動汽車上使用。
據何先員介紹,上海卡耐新能源目前的產能是1億安時/年,約1.5萬臺純電動乘用車的電池配套能力,明年年初正式大批量投產,已經與國內很多整車廠家洽談過合作事項,也受到國外跨國公司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