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英利集團首席執行官苗連生在海南海口收獲了兩份喜悅:一是海南英利公司一期年產100兆瓦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正式投產,二是當天交通銀行海南分行給予了英利海南公司3.76億元的授信貸款。
更早些時候,英利在河北保定剛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360億元的授信貸款支持。
“不差錢”的情況下,苗連生更多考慮的是英利的下一個快速發展點在哪里?
在“六九硅業”、“熊貓電池”等秘密武器曝光后,苗連生選擇的下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項目是飛輪儲能設備生產。
“今年年底就可出樣機,在十二五期間將生產至少45萬臺。”苗連生首次向記者披露了英利生產飛輪儲能設備的詳細時間表。
“飛輪儲能”產業化漸進
奉行“不捂熱了不說”邏輯的苗連生,在海南向記者第一次透露了英利大儲能項目的進展情況。
在行業內摸爬滾打了20年,苗連生對公司競爭力秘密的保守,是出了名的。
“六九硅業”投資幾十億元,一直到試車生產時,才正式對外界亮相,之前英利甚至都沒提過要做上游硅原料。
而更為神奇的是,2009年下半年正式投產的高效“熊貓電池”生產線,如今已經生產出了產品,英利集團總部辦公室就位于這條生產線的三樓,但是至今這條生產線的真面目,公司以外的人,從未得知。
苗連生說出來了,也就意味著英利飛輪儲能項目產業化生產已經不遠。
記者獲悉,大約在一個星期以前,由山東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國內大儲能項目研究比較領先的院校的11名專家組成的考察團,受邀來到位于保定的英利大儲能項目研究基地參觀。
而這次國內大儲能和光伏并網專家組的參觀,正是英利第一次亮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正式產業化生產之前,征求行業內專家的意見。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參觀完英利的大儲能項目研究基地和國家光伏發電技術重點實驗室,專家們很是激動。有的專家就大儲能項目已經搞了幾十年的研究,但是缺乏產業化的實驗平臺。
當天,苗連生也專門趕回保定,與這些專家成員進行了交流。苗連生表示,英利愿意做國內大儲能和光伏發電并網技術研究的實驗平臺。
苗連生在當天的座談會上表示,英利愿意借助各位專家的科研力量,以智能通信和智能電網作為大儲能項目產業化的切入點,盡快將大儲能項目產業化。
這句話正透露出了英利飛輪儲能項目的戰略布局:智能通信和智能電網。
而記者從上述知情人士處了解到,英利的飛輪儲能項目已經與國家電網等機構達成了合作協議,如果沒有這些機構的支持,國內任何一家大儲能設備生產企業都不敢貿然下水。
苗連生對本報記者表示,英利所做的大儲能設備是采取飛輪儲能的物理儲能技術,目前已經取得了成果,年底就可以推出第一批樣機。
他認為,飛輪儲能具有諸多優點:儲能密度大、效率高、成本低、壽命長、環境污染小、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等,是目前最有發展前途的儲能技術之一。
但是,國內飛輪儲能研究落后于國外10年左右,美國的風險資本介入下,飛輪儲能設備已經做到每天僅耗費所儲能的2%以下。
對于英利所做的飛輪儲能設備科技含量,苗連生表示,已經超過了歐美,而且國產化率達到了80%,所有生產設備全是定制性的設備,沒有采用購買進口設備的做法。
技術優于鉛酸電池?
苗連生表示,英利飛輪儲能項目當前的攻堅目標在于新材料和電機設備等方面,當前電機中飛輪轉速達6萬轉/s,將來會達到14萬轉/s,如何解決新材料問題,是飛輪儲能研究的一個方向。
現在多用的鋼片生產的飛輪,將不能應對越來越高的轉速。另外就是電機的應用壽命。
在苗連生看來,飛輪儲能產業化的關鍵一步就是其儲能與應用壽命的除數,能夠與現在多用的鉛酸電池相比。即飛輪儲能設備壽命能夠達到25年,其壽命比鉛酸電池長。據苗連生稱,英利所出的第一批飛輪儲能樣機為20-40-60千瓦的。
盡管國內5兆瓦以上的飛輪儲能設備技術普遍還不成熟,但苗連生的一貫打法是,只要其具有未來發展潛力,能夠先行占領市場,英利就會去做。
從上述英利第一批樣機設計規模來看,英利顯然選擇了日本的小儲能研發路線,而沒有采取歐美的大儲能研發路線。
上述知情人士說,英利的大儲能設備會采取邊市場化,邊研發的路線。事實上,上述專家組與英利達成的利用英利的生產平臺,進行大儲能設備研發的合作路線,已有所證明。
英利看中風輪儲能技術,背后還另有“打算”——看好中小規模的飛輪儲能設備市場前景。對此,苗表示,按照目前的國內技術,如果達到了2兆瓦的飛輪儲能電池設備,重量將達到1200公斤,這個龐然大物顯然應用領域并不廣泛。而20千瓦左右的小儲量飛輪儲能設備,重量輕,放到公交車頂上,就可以作為其太陽能發電一體化的儲能設備,可以作為公交車的動力源。
同時,應用于智能電網的市場也需要小重量的儲能設備。例如5兆瓦的海上風車,高度有45米,將其發電進行儲能,也需要相匹配的飛輪儲能設備。
據記者了解,英利準備大規模生產飛輪儲能電池設備的想法已經引起了多個地方政府的注意:天津、北京、河北三地都希望英利將飛輪儲能設備生產線放到當地,天津甚至提出了很多優厚的招商條件。
這或許是上述國開行和交行先后大規模給英利貸款授信的暗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