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陳慶文(化名)在太湖旁邊一個僻靜的茶樓里,與外部投資者就多晶硅項目進行商談。陳慶文的多晶硅設備工廠在江蘇,規模約百人,年利潤在1000萬元左右。
不過,一如當日下午陰沉的天氣,即使對方提出的條件“非常好”,陳慶文也沒興奮起來。因為,“38號文還在,我無法興奮起來。現在最有效的(辦法)還是做生產多晶硅的設備。”
陳慶文所指的38號文,正是2009年9月底,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轉發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38號文),此文把多晶硅定為產業過剩行業之一。
“我現在不說服任何人,38號文下來,我徹底灰心了。”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陳慶文如此陳述,“我搞企業沒有搞科研強,在科研上還沒有失敗過,但在融資建多晶硅項目上一而再的失利。”
夢斷38號文
陳慶文于2004年開始涉足多晶硅,2005年同為江蘇人的施正榮依靠太陽能成為中國首富,江蘇也于近年發展成國內最大的太陽能基地,但時至今日,陳為太陽能建的廠房還是空的。
國內著名太陽能專家,上海市太陽能學會理事長崔容強與陳慶文相熟,他這樣評價陳:“研究了(多晶硅)很多年,做出的東西很有優勢,項目沒做成實在可惜”。由于陳慶文平時喜受鉆研機械制造,“一個偶然的機會”從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的朋友那里得知光伏發電的項目。
“我認為能源危機比經濟危機可怕,而可再生能源是解決能源危機的必然途徑。在可再生能源中我看好太陽能。”陳慶文稱,太陽能電池是“靜態的,放在那兒就可以發電”,不會產生磨損,因此“最有前途”。
并且,陳慶文從專家處得知,太陽能電池主要的問題是原料供應,國內用于太陽能電池生產的多晶硅材料——多晶硅品質不過關,做太陽能電池很難買到材料。
于是,陳慶文開始研究多晶硅的生產,“先是研究理論書籍,在專業刊物發文章”。借著幫人解決問題,陳慶文終于實地接觸到多晶硅的生產設備,“多晶硅的生產都是機密,一般不讓你看,我是以免費解決問題來換看現場”。
2006年,陳慶文的研究終于取得成果,并決定投資太陽能,準備做到電池片,“產業鏈比較長,利潤比較合理,而且電池片的靈活性不錯”。不過,由于土地拆遷問題,至2007年9月,陳慶文才拿到地開始建設。
至2008年初,“一切進展都很順利,很多人都表達了投資意向”。但天有不測風云,“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了,過去談好的投資又撤了”。陳慶文稱。
熬至2009年中,陳慶文再次迎來轉機。“至今為止,最令我興奮的外部投資者出現了”。由于2009年中的新疆出現不安定因素,一批在新疆投資金礦的人準備撤出新疆。這些人與陳慶文是同鄉,彼此通過當地朋友圈認識,并很快熟悉。
“一拍即合。他們有錢,我有技術。”陳慶文與上述投資金礦的人一起考察投資地點,一個月左右,陳慶文及其合作者就選好地址并獲得批文。
另外,陳慶文的項目也得到了銀行的支持,國開行已經答應給項目貸款,并已過預審,而浦發行等則答應準備過渡貸款,幫助陳慶文啟動項目并獲得國開行貸款。
但38號文的發布,讓陳慶文的項目遙遙無期,“當初說得好好的,現在從銀行到合作伙伴都退縮了。”陳慶文稱,“銀行說內部出新規定,不能向新的多晶硅項目貸款。那些礦主一看國家準備限制,也不敢投了”。
投資轉向
38號文提到,“多晶硅……屬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能2萬噸,產量4000噸左右,在建產能約8萬噸,產能已明顯過剩。”這意味著,多晶硅被列入過剩產業,國內主要銀行也收到了收緊多晶硅項目貸款的指示。
但是,包括陳慶文、崔容強在內的多位人士均認為,“多晶硅不存在過剩,現在國內一半以上的多晶硅還需要進口呢”。
事實上,根據南京海關提供的數據,2010年1-2月,江蘇口岸進口多晶硅1752噸,同比分別增長2.2倍和1.3倍。
令他們不理解的是,根據38號文的要求,新建多晶硅項目規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既然過剩了,那為什么還要求上大的,上大的就不過剩了?”崔容強反問道。
據了解,一個3000噸/年的多晶硅項目投資總額大約為27億。在崔容強看來,規模大小只是提高了一次性的投資門檻,“讓有大錢的人來投”。
崔容強介紹,3000噸/年的多晶硅可以通過累加獲得,就國內來看單個多晶硅生產包產能在500噸/年,“6個一累就是3000噸”。崔容強認同多個生產包可以共用一些設備,降低成本,“但3000噸/年以上是否就是規模經濟標準很難說”。
按陳慶文的說法,其設計生產線最小年產500噸/年,整個投資8000萬,“環保等要求都合格,照樣有錢賺”。
38號文一出,陳慶文是“轉了一圈,還是回到老路上來了”。他做設備起家,現在仍擁有一家設備制造廠,“每年賺個千八百萬,但都讓我花在多晶硅上面去了”。
陳慶文的設備用于多晶硅生產中關鍵的還原和提純,每臺200萬,每千噸產能可以幫助企業節省七八千萬元,“我現在已經收到了50臺左右的訂單,先把設備做出來,在市場上有效果了,到時再做多晶硅生產”。
而且“現在,隨著多晶硅市場的復蘇,這一塊的投資意向又活躍起來,這不今天別人就給我一個非常優惠的投資條件了嗎”。
據透露,自2004年至今,陳慶文在多晶硅上已花4000多萬,“一半買地建廠,一半研究技術”。相對于國外十幾億美金的研發,陳慶文一千多萬元的投入或許根本不算什么,不過陳慶文覺得已經夠了。
如今,陳慶文不打算再求任何人來投資,因為,“求也沒用,38號文還在,上面還沒松口子,或者起碼還沒對我松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