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時,小林進入辦公室,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拿出控制器,對著窗口方向按了一下,很快,室內的燈亮了。透過茶色玻璃望向窗外,陽光并不強烈,透光率大約是普通玻璃的一半。小林又啟動了臺式電腦,與普通臺式電腦不同,它并未連接電源線,但背板上鑲嵌著閃亮的玻璃———為它提供電能的是陽光,正如辦公室里的燈、空調和其他電器一樣———安裝在窗戶、電腦背板、屋頂、外立面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為整棟大樓提供了充足的直流電。
這并非科幻故事,在未來三到五年間,它可能成為成都居民的現實生活。近日,成都商報記者獲悉,具有世界頂尖技術的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已經在成都投產。
全球單廠產量最高生產線
在成都市雙流縣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創業中心,佇立著兩座潔白的廠房,這是漢能控股集團的新能源產業園區。今年6月15日,一期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建成投產,成為目前全球單廠產量最高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
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是新一代的太陽能電池,比之傳統的晶體硅電池,具有原材料省、低能耗、低成本、便于大面積連續生產等顯著優勢。漢能控股集團憑借自身的科研團隊和技術優勢,對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步提高電池的轉換效率和生產效率,量產后電池轉化效率可達10%,可實現最低的太陽能電池生產成本。成都雙流基地的投產,標志著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產業化取得了重大進展。
“從結果來看,我們選擇在四川成都投資薄膜太陽能電池基地是非常正確的,大家已經看到了,我們花了不到一年時間,整個生產線就已經投產。”漢能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馮電波,提到為何選擇成都時這樣說。
2009年10月份,漢能控股集團與成都市雙流縣正式簽約,在此之前,馮電波與當地政府的接觸中,感覺到成都市、雙流縣政府在發展新能源產業方面的戰略前瞻性,這和漢能控股集團的發展戰略不謀而合。
在建成投產慶典當天,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發言時,用了四個“無人可比”形容成都市政府:第一是對企業的信任無人可比;第二是對新能源產業前瞻性的判斷無人可比;第三是在加快發展經濟方面的魄力無人可比;第四是對企業的感情和服務無人可比。
不怕溫度高不怕光照低在成都也能廣泛應用在整潔的車間里,成都商報記者參觀了漢能控股集團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這條生產線采用漢能自主研發的PECVD核心裝備和工藝技術,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國內權威工程咨詢機構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曾組織業內權威專家進行獨立評估,認為漢能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采用我國自主專利技術,技術來源明確,產品和工藝技術方案先進,工藝流程和工藝設備方案成熟。
當前,太陽能電池的兩種主要技術是薄膜和晶硅。晶硅技術門檻較低,但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高耗能、高污染的問題;與之相比,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則具有能耗回收期短、無毒無污染等優點。
晶硅電池在生產過程中,為將硅材料制成適用于電池的硅片,需要消耗相當多的電能。據南昌大學光伏學院院長周浪教授測算,在我國中等光照條件的地區,安裝一個1兆瓦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約為120萬千瓦時;而1兆瓦的晶硅電池,在生產過程中耗電300萬千瓦時以上,也就是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方可回收平衡其自身的耗電量。與之相比,非晶硅電池的耗能回收期僅為1~1.5年。
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另一優點,是它的環保性大大超過晶硅電池。目前我國多晶硅生產的主流工藝是改良西門子法,其雖然在傳統西門子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能夠回收利用產生的大量副產物,但仍然會產生大量具有腐蝕性的有毒有害液體四氯氫硅;與之相比,薄膜太陽能電池可以降低97%的硅原料使用,更加環保、綠色。
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另一特點,是在炎熱條件下性能更為穩定。測驗表明,在50℃直射的條件下,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能效最多降低3%左右,而晶硅電池在同等溫度下能效會降低15%或更多。此外,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弱光發電性強,對可見光的吸收比晶硅強,在早晨和傍晚時也能發電。因此,薄膜太陽能電池在成都這樣夏天天氣炎熱,同時光照條件中等的城市,會有更廣地應用。
在雙流生產基地,一種像玻璃板一樣的軟板引起了成都商報記者的注意。據研發人員介紹,這種裝置是柔性電池,目前多用于軍隊,如車載發電等。未來這一技術將逐步推廣,可廣泛安裝到每家每戶的屋頂、玻璃窗之上,“幾個月后,您來漢能總部參觀,就會看到它的具體應用。整個漢能集團總部將逐步實現太陽能發電自給自足。”
漢能光伏全產業鏈布局
2009年以來,漢能控股集團先后在四川雙流、廣東河源、浙江長興、海南海口、江蘇武進、山東禹城等地完成了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基地的選址、規劃,總計啟動240億元投資,陸續投產后,預計到2012年年中總產能將達到2GW(20億瓦特)。此前,漢能已是國內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發電公司,已建、在建水電項目權益總裝機容量約6GW。
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認為,太陽能行業是以市場和技術為共同導向的行業,需要高技術、規模化、全產業鏈整合。
為此,漢能控股集團在上游投入力量進行研發,在北京擁有10000平方米的研發中心,并與國內外5家知名院校合作建立了聯合實驗室,研發和技術人才約300人,主要從事太陽能光伏發電、燃料電池以及相關關鍵原材料的研發。目前,漢能控股集團在新能源領域正在申請及擁有專利49個,專有技術100多項。
同時,漢能控股集團圍繞太陽能電池形成了完整的清潔能源產業鏈,目前已與內蒙古、寧夏、江蘇、海南、山東、河北等省區和歐洲等地簽訂了約4GW的太陽能電站建設協議,2011年7月6日,漢能控股(歐洲)有限公司主持建造的保加利亞Sotirya地區1MW光伏電站已順利并網發電。
李河君表示:“薄膜太陽能行業既是能源行業,又是高科技行業,要想做好,首先企業要有硬實力,包括籌集資金的能力、投資的能力、大型的項目運作、國際管理經驗等。其次要有軟實力,獲得政府、合作伙伴的支持和相信。此外,還要對新能源產業深刻理解和前瞻性判斷,并要重視自主創新能力。”
他同時表示,漢能控股在成都的發展,將會帶動一大批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發展,“大企業也依靠中小企業的供貨。我們生產電池板的時候所用氣體有30多種,就能帶動氣體產業,生產玻璃就會帶動玻璃產業,下游還有支架產業等。”
光伏優惠政策密集推出
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對光伏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進行了明確規定。行業內普遍認為,這一舉措對于培育國內市場,改善國內光伏產業的不均衡結構,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最新發布的一份光大證券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發改委推出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預計將產生有效的光伏裝機需求,對國內光伏產業發展構成長期利好,給受制于歐洲補貼政策的國內光伏企業帶來絲絲暖意。“此次發改委推行的光伏上網電價,是迄今為止中國政府最慷慨的補貼政策。”光大證券報告這樣表示。
有機構分析師則認為,中國光伏政策的密集推出,將使世界光伏行業至少提前一年全面進入“中國時代”:首先,光伏電池及組件的終端需求將大幅拉升。目前,中國光伏電池及組件出貨量超過全球50%以上,但光伏電站裝機量不到全球5%,隨著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的推出,光伏電站裝機量在未來將迅速增加;其次,光伏系統制造安裝中國化和光伏電站投資運營中國化的發展也將使光伏行業進入全產業鏈中國化時代;同時,行業洗牌也致使產業競爭格局有望出現變化,如全產業鏈垂直整合模式將更為重要,規模化的兼并收購會不斷出現。
這正好符合漢能對于行業的判斷,即太陽能行業是一個“高科技,規模化,全產業鏈”的行業。
作為全國最大的薄膜電池制造企業,李河君和他的團隊對光伏產業的前景充滿樂觀。在李河君看來,太陽能在未來將會成為一種替代能源,將引發能源結構的轉移。“2006年的時候,太陽能發電成本是3元~4元/度,并且所有人都認為太陽能成本到1元/度需要三四十年;但如今,太陽能發電成本已經進入1元/度時代,大多數人認為三四十年做到的事,實際可能三、四年就做到了。未來,當硅基轉化率達到15%以上時,它的發電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全球重要的能源結構轉折點即將來臨。到時,新能源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它不但將改變全球財富資源的分配,還可能帶來地緣格局的變化。光伏產業的‘中國時代’將是一次巨大的機會,我們漢能的愿景,就是成為世界能源格局的變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