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行業準入申請報告》近日印發到各省,第一批申請企業的核實意見及相關材料被要求于7月15日前上報到工信部。并就此公布符合準入條件的多晶硅企業名單。業內專家稱,這標志著自2009年9月被戴上“產能過剩”帽子以后,多晶硅在十大產能過剩行業中率先獲得解凍。不過,在新的行業準入標準下,我國光伏產業將正式步入“扶強汰弱”時代。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報告》的印發,意味著行業發展甚至擴產將被重新開啟,然而受益最大的當屬規模化低成本的多晶硅龍頭企業。因為根據3月份工信部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太陽能多晶硅新建項目必須符合“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還原電耗小于80千瓦時/千克,到2011年底前小于60千瓦時/千克;還原尾氣中四氯化硅、氯化氫、氫氣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等標準。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顯然,那些生產規模與技術設備、資源回收利用及能耗、環境保護等方面實力較弱的低端小規模企業將被淘汰出新的大名單中。
中投顧問首席能源分析師姜謙指出,目前國內的多晶硅廠商中80%都是小企業,產能普遍在幾百噸的規模,這些企業在規模、能耗上大多達不到要求,2011年年底將是這些中小企業被淘汰的“大限”。已有多晶硅生產企業切實感受到了這種壓力。5月19日,在川投能源(600674,股吧)2010年度股東大會上,有投資者對該公司2010年度計提控股子公司新光硅業長期投資減值準備比年初預算增加1.2億元提出質疑。川投能源副董事長、總經理趙勝德稱,隨著多晶硅行業競爭加劇,加之國家《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實行,新光硅業公司目前經營形勢嚴峻。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大眾證券報》記者說,“長期來看,光伏產業市場空間的徹底打開在于其發電成本降到與傳統能源相當的水平。相信通過行業內資源大整合,有助于龍頭企業加快技術瓶頸突破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