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家里收集了十余年的廢舊電池,現在專程從家里提過來,請一定不要放混了。”近日,記者在瀘州市江陽西路看見一位老人拉住街邊環衛工人的手,叮囑環衛工人一定要把這些廢舊電池進行分類回收。說完后,老人把這些廢舊電池一粒一粒放進了路邊垃圾桶內的廢舊電池回收箱內,但老人收集的廢舊電池能如愿進行分類處置嗎?隨后,記者對我市廢舊電池回收處置現狀進行了采訪。
不敢亂扔廢舊電池
老人叫劉先澤,今年已70歲高齡,是一名從瀘州醫學院退休的教師。“這是我們家十余年來使用的電池,我一粒都沒亂扔。”劉先澤說,自從十年前他搬到飛躍小區居住后,就一直攢著家里的廢舊電池。因為深知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他就把家里使用過的電池一粒粒分類收集放置,因為沒有找到廢舊電池回收的地方,就沒敢扔掉。
“直到我看到路邊垃圾桶上的廢舊電池回收標志,才為這些廢舊電池找到了‘歸屬’。”不久前,劉先澤在江陽西路散步時,偶然發現路邊垃圾桶上多了一個廢舊電池的專用回收箱,這讓他喜出望外。在江陽西路垃圾桶旁,記者看到老人手里的塑料袋內裝滿了各種廢舊電池,有的已經銹蝕得面目全非。“大大小小一共有44粒。”劉先澤說,保護環境不應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應該身體力行。
未來趨勢 垃圾分類處置
劉先澤收集的這些廢舊電池,在我市能如愿以償進行分類處置,實現無害化地進入環境嗎?記者對我市廢舊電池回收處置現狀進行了采訪。
目前,我市采取的是填埋方式對城市垃圾進行處理。每天,城區的垃圾要由垃圾清運車運輸到18公里外的泰安垃圾處理場進行集中填埋,劉先澤扔進垃圾桶的這44粒廢舊電池也無一例外。在填埋場,記者看到這里有操作推土機、壓實機等設備操作人員,有填埋工人,但沒有垃圾分類工人。城區垃圾由清運車輛統一運輸到垃圾處理場后,在填埋工的指引下全部卸到填埋場上,再用推土機、壓實機等設備推平、壓實。
隨后,記者從市環衛一所了解到,我市采取填埋工藝對垃圾進行處理,因此目前還沒有開展垃圾分類的工作。據介紹,目前國內采取填埋工藝對垃圾進行處理的城市,基本上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處置廢舊電池。據環衛一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后我市擬開展焚燒發電工作處理城市垃圾,隨著這項工作的開展,垃圾分類處置也將成為發展趨勢。如今,我市在環衛設施如垃圾桶上設置“可回收”、“不可回收”、“廢舊電池回收”等標識,是為了培養市民垃圾分類的習慣,為今后的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奠定基礎。
市環保局:呼吁建設危險廢物處置中心
得知我市目前尚不能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劉先澤有些遺憾,但他表示,作為一名普通市民,不亂扔廢舊電池,就做到了問心無愧。但令劉先澤感到不解的是,采取填埋方式處理廢舊電池,會不會對土地造成污染?記者就此采訪了市環保局副局長何剛,他表示,填埋方式處置廢舊電池雖會對土地造成一定污染,但對瀘州而言,已是當前最妥善的處理方式。
何剛說,按照環保的要求,廢舊電池應該進行集中回收,如果當地不具備處置能力,應由垃圾處理場委托廢舊電池處置的專業化公司進行處理。對瀘州而言,還不具備建設廢舊電池回收處置系統的能力。為此,當前我市只能以填埋的方式對廢舊電池進行處置,垃圾填埋場通過對垃圾滲濾液的收集處理等方式,能將廢舊電池對土地的污染減到最低。
“我們已經把建設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寫入了環保‘十二五’規劃草案中。”何剛說,瀘州是西部化工城,每年有數萬噸危險廢物要進行處置,而目前這些危險廢物都是送到市外的專業廠家進行處置,很不經濟。對此,市環保局已經向政府積極建議,建設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屆時,像廢舊電池等危險廢物將得到真正的無害化處理。
對劉先澤的環保意識,何剛表示贊許,他認為,廣大市民應向劉先澤學習,把廢舊電池送進垃圾桶,因為散落在環境中的廢舊電池比送進垃圾處理廠填埋的廢舊電池帶給環境的危害更大。但對劉先澤十余年收集電池的做法何剛卻表示欠妥,他告訴記者,廢舊電池聚集在一起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將成倍增長,對此,建議市民應該有了廢舊電池就扔掉,而不是收集起來一起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