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電池報價持續探底,不過產業抗跌聲也愈來愈大,一線太陽能業者坦言,近期在產能及庫存調節下,不再貿然跟進殺價,尤其當下諸多不合理的低價都是有出場危機的業者,因此近期維持在每瓦0.5美元關卡,已不再輕言接單,不過市場預估考量年報問題,報價年底仍難把關。
由于供過于求問題未解,太陽能電池報價呈現持續探底的走勢,不過一路以來,產業供應鏈業者雖無力抵抗跌價走勢,但對抗跌的意識卻隨著價格不斷殺低而提升,一線太陽能電池業者指出,近期已不再貿然跟進殺低價。
太陽能電池業者表示,這些不斷創低的報價,其實都是現金缺乏或者根本就面臨退場的業者所觸動,跟著一起跳樓砍價只會讓虧損及經營壓力愈大,所以,已在產能利用率及庫存上作有效調節,再加上慎選客戶,報價維持的比一般認知的低價來得好。
目前每瓦約0.5美元以下的電池不打算接單,多數都是與歐美日客戶互動,尤其與客戶端投入技術研究,并提供客戶該有的質量保證,電池業者指出,如果是跳樓價殺出,客戶端也難得到該有的保證及服務質量。
若依多晶矽每公斤20美元來估算,0.5美元報價勉強可以維持運行,若殺到0.4美元,設備折舊、人工費用等全都犧牲掉,且毛利率約達-20%,還必須是在生產良率100%、轉換效率要達到16.8%要求的運行下才擁有此條件,0.4美元的價格對電池業者而言做多賠多。
除非現金壓力大,否則跟進殺價、持續虧損,只會讓手中現金愈滾愈少,反而不利長期運行,當然多數業者無法有效判定市場出清庫存的動作何時落幕,再者需求也難在短期內有起色,不過壓低產能利用率、保留現金目前看來比跟賠錢殺價來得更具保障。但也有太陽能業者認為,年底為了年報考量,恐怕還是會有出清潮,預估要堅守在0.5美元關上以上,有難度。
國內太陽能垂直集成廠包括尚德、英利、阿特斯、天合光能、晶澳等,相較于臺灣太陽能業者多數以減產或停產來因應當下市場的壓力,過往熱度最高的國內市場顯得更為「戲劇化」,除了一線垂直集成廠陸續被傳出有財務壓力、可能面臨破產的傳言外,二線或三線廠停產、出場的動作持續。
尤其受到金融環境波及,更加速部分業者出局,國內媒體報導,近期宜興太陽能廠大唐科技老板攜巨資潛逃,主要即是過往2年大力投資太陽能電池及模塊,2011年卻遇到嚴重不景氣,以致于資金周轉不靈,近期包括浙江、溫州等相似情況不斷傳出相似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