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飲“苦酒”
年初至今,國內光伏行業經歷了價格暴跌、庫存激增、債務高企、海外“雙反”等一連串厄運,整個行業在三季度末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市場一片蕭索。盡管歐洲主要光伏安裝國削減補貼以及隨后爆發的歐債危機被視為導致上述一幕的直接導火索,但本報記者近日從業內多方調查獲悉,當前的這種困局其實早在近幾年光伏行業無序競爭與產能躍進的過程中就已肇因。
事實上,正是去年光伏行業高歌猛進之際的大量投機性新增產能,才釀成了今年來價格一路下滑、產能嚴重過剩的“苦酒”。而最低價中標與低行業標準這些行政弊端則在某種程度上助推了上述行業“亂象”。
光伏投機潮之禍--中小企業停產潮
“去年到今年有非常多的廠商投入太陽能行業,但這些廠商并不是以經營企業的出發點來投入,更多是帶著投資甚至投機的心理,希望在太陽能行業賺取暴利。這些廠商的進入并沒有給光伏行業帶來技術,而僅僅帶來了資金和快速吸取利潤的做法,對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帶來了比較大的影響。”國內一家大型光伏企業的管理人士近日在向本報記者總結這輪行業低谷的教訓時如此評價。
據他透露,不少房地產企業自去年政府調控地產行業之后就開始大量進入光伏產業。由于房地產業一直是暴利行業,當這些賺慣了快錢的房地產商帶著大筆熱錢滾入光伏行業之后,也將后者視為又一個賺快錢的“聚寶盆”。
“不料今年市場急劇變化,這些習慣快進快出的企業為了拋貨,根本沒有成本和價格觀念,任何價格都拋,由此造成了恐慌,組件價格隨之出現更快速地下跌。”上述管理人士說。
有數據顯示,自年初至今,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分別下跌了約45%、52%、53%、42%。
除了房地產企業外,去年還有大批紡織、代工企業也大舉殺入光伏行業,這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中國著名的織襪制造商浪莎集團。一個廣為傳播的故事稱,浪莎集團的兩位創始人--董事長翁榮金和總經理翁榮弟在去年10月決定進入光伏行業,并為此準備了10億元現金,將購買100臺相關設備,建立起從切片到組件的光伏流水線。
翁氏兄弟并不是投資最大的。“合伙投20億、30億,甚至50億元開廠的大有人在。”浙江光伏中小企業聯盟會長羅之彤說。
作為國內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浙江投資光伏的熱情也最高。目前,該省共有光伏企業205家左右,其中有110家左右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且規模在100MW以下。放眼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發展光伏,100多個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全球多晶硅產量20萬噸,我國占近9萬噸;產能巨大,國內市場總量卻較低,嚴重依賴國際市場。這就是國內光伏產業的現狀。
“目前中小光伏企業的停產潮已經出現。但這也是正,F象。對很多企業來說,回歸本業可能是更好的選擇。”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瞿曉鏵說。
國內最大的光伏系統集成商中環光伏副總經理徐永邦則告訴本報記者,很多從其他行業轉行過來的光伏企業連設計資質也沒有,畫的設計圖紙根本不符合要求,常令電力系統啼笑皆非,招標時被卡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企業托關系找路子,讓自己的設計通過審核,結果并網運營后就經常會跳閘。
廢次料橫行之殤--行業面臨致命威脅
如果說產能過剩僅僅導致光伏產業消化不良的話,那么在大量投機資本蜂擁而入的過程中出現的低質、低劣光伏產品則可能真正給行業帶來致命威脅。
“以多晶硅料為例,一些無序進入的小廠從國外進口了大量的廢次硅料作為生產電池和組件的原料,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上述管理人士說。在他看來,環保做得再好的廠商對付廢次料尚且有問題,更不用說這些新入行者在處理廢次料時對環境的破壞了。
據他透露,江西、浙江等省份甚至有“廢料鎮”:就像家庭作坊一樣,將廢次料拿回家處理,其對環境的污染不言而喻。而今年以來,有大量這類廢次料通過非法途徑進入中國,給環境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記者了解到,這些廢次料通常會從中國香港地區或越南走私進口,其價格大概只有正規硅料的一半左右,大多是半導體廠或多晶硅廠淘汰出來的次品,一年的進口量大約有2萬噸。
“這種現象的另一大影響就是對光伏產品的20年或25年質量保證帶來非常大的挑戰。”上述人士表示,用這些廢次料生產的光伏電池和組件短期內看不出影響,但幾乎可以肯定其無法正常運轉20年或25年。通常,好的企業為了讓組件能穩定運行25年,會用到很多關鍵材料,如背板上會貼一層高科技的膜,具有防止高壓、避免漏電、隔水隔熱的功能,是一種高科技的復合產品。“但這種膜價格較高,有些企業就用了低價低質的膜。”該人士十分氣憤,“這種做法不僅對其他好企業造成負面影響,更影響到整個中國光伏行業在海外的信譽和口碑。”
“通常一個電站會在驗收時約定幾個月的維護時間,但有些毛病不會馬上顯出來,結果在維護時間過后常常暴露出來。”徐永邦告訴記者,一些小組件企業、小設計單位懷著“賺一把就走”的心態,雖然也訂了保證運行25年的協議,但這些小企業到時候可能連找都找不到,更不用說索賠了。而一旦達不到發電年限,發電量就會損失,收益就受影響,首當其沖遭遇損失的就是電站的投資方,同時,負責貸款的銀行及國家電網也會利益受損,因為需要將電力延伸到電網內,最終可能是全民埋單。
更可怕的是,用劣質材料做成的光伏電站還存著安全隱患。據了解,以廢次料生產的電池或劣質逆變器通常含雜質,當雜質成分過高的話,電流會直接短路,甚至可能引發燃燒。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此前在江蘇射陽的一個光伏電站項目就曾出現一臺臺逆變器接連冒煙、燒掉的窘事。最后,廠家為此不得不派了10多個人到現場隨時準備更換。而燒掉之后的光伏電站需要維修、保養,很長一段時間都發不了電。
最低價中標之弊--高精尖賣出白菜價
如此多的企業一哄而上進入光伏行業本身就很不正常,部分企業用低質、低價產品無序競爭則更不合理,而國內此前采取的最低價中標做法,某種程度上卻成了它們的生存土壤。
“國內光伏電站招投標采取的低價中標機制不合理,例如普遍成本達到每度電1元的項目,有人以每度電9毛來競標,我們就會懷疑其是否有貓膩,難道不應該研究一下?另外,一些廠商的資質也應看一下:看哪些廠商的產品能撐到25年。”上述光伏企業管理人士說。
據他介紹,在海外,銀行通常有一份名單,將光伏企業分為A級、B級、C級等不同等級,以其過去幾年的安裝記錄來認定其資質是一流還是二流,再考慮給多少貸款。銀行并非看廠商的規模大小,更多看工程安裝記錄和認證程序。同時,海外光伏行業本身也有較強的自律體系。但在國內,既沒有這份評級名單,也沒有自律體系,而是采取低價中標的方式來選擇光伏產品供應商。在這種情況下,各種不正常的情形都可能發生。這在他看來正是導致無序競爭的關鍵。
“任何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初期,都需要政府強大的支持。但不能夠采取最低價中標的方式,這是不對的。”尚德電力董事長施正榮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便宜沒好貨,好貨白菜價--這就是最低價中標導致的后果。
“最低價中標的辦法導致一些報低價的企業在選擇設備時什么便宜用什么,如為了能中標把逆變器一些應有的功能削弱了、性能降低了,只要能達到國家的最低指標就行了。最后,一件原本和汽車發動機同樣重要的高精尖東西賣出了白菜價。”徐永邦說。
此前的國內首次光伏特許權招標--敦煌10兆瓦太陽能并網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就曾出現過0.69元/度電的超低價,并一度受到業界的集體“炮轟”。
另一方面,徐永邦認為,由于國內相關指標訂得過低,幾乎所有企業都能達標,這也在客觀上導致價格成為唯一的競爭砝碼。“或許有的企業建一個電站省了500萬元,但在運行過程中卻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故障,F在很多甲方都在后悔:當初為了省一點點錢,現在卻需要付出十倍甚至十幾倍的代價去彌補損失。”徐永邦最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