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廢舊電池污染也十分驚人,它所含的汞、鉛、鎘、鎳等重金屬及酸、堿等電解質溶液,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都有嚴重危害。為加強對廢舊電池的回收處理,我省日前在遼寧靜脈產業園率先建起東北地區惟一一家廢舊電池回收處置中心,年可處理廢舊電池2.2萬噸,計約7億多節電池,基本能滿足全省廢舊電池處理的需求。與此同時,我省廢舊電池回收環保公益活動已開始啟動,在近半數城市都設立了廢舊電池回收箱,僅沈陽市就計劃到明年底擁有廢舊電池回收箱近萬個。
不過,盡管有了這么多便利的措施,廢舊電池回收還是不盡如人意。據媒體記者近期調查,目前很多廢舊電池回收箱都在“餓肚子”。以沈陽市為例,首批在市、區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醫院安放的100個回收箱,幾個月下來只回收到廢舊電池3300多節(合100千克),而沈陽市一年大約有廢舊電池6600萬節(約2000噸)。
廢舊電池回收箱“餓肚子”的現實告訴我們,做好廢舊電池回收工作其實并不容易,其中既要有政府的積極引導,也要調動群眾參與;既要有軟件的配套,也要有硬件的保證;既要有例行的回收,也要有制度的約束。如此“多管齊下”,才能讓廢舊電池回收工作落到實處。
首先,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撫順人李品秀曾通過媒體向社會公開承諾:有獎回收廢舊電池。可是有報道說,如今李品秀卻“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幾年前,大連也有位自發回收廢舊電池的女性,但當她走進一些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時,“收”到的卻是種種誤解和冷嘲熱諷。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人們還不明白一節廢舊電池其實就是一顆“隱形炸彈”!看來,重要的工作在于,不僅要教育群眾,而且要教育機關、企事業干部。要讓大家都自覺支持回收,就必須活躍宣傳形式,擴大宣傳規模,加大宣傳力度,如實告訴人們廢舊電池的“殺傷力”。當大家都熟知科學家的測定:一節電池產生的有害物質能污染60萬升水,等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爛在地里的電池能對1平方米土地造成永久性傷害,相信每一個人都不會再輕易地丟棄它。
其次,需要加大法規約束。有資料顯示,目前德國、瑞典、美國等國家在廢舊電池回收方面都有著非常完善的體系。比如德國規定,只有能夠被回收的電池才能在市場上出售;消費者要將使用完的各種類型的電池主動交送商店或者廢品回收站,商店或者廢品回收站必須無條件接受,并及時轉送處理廠家進行回收處理。美國則規定,用戶如不把廢舊電池回交到制造商、零售商或批發商那里,每買一節新的充電電池就要多付3至5美元。在韓國,生產電池的廠家要交一定數量的保證金,用于支付回收者、處理者的費用。這些規定,都對廢舊電池回收施加了相應的影響和必要的導向。在我國,如果對電池回收能夠制定詳盡的法規細則,回收與不回收有相應的獎勵與處罰的措施,那么,參與到回收這一環節中的電池生產、銷售單位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同樣,如果對于消費者不只是一般性的號召而是有一定的激勵措施,廢舊電池的回收效果也一定會大不一樣。
再次,需要擴大回收網絡。有消息說,以往,雖然青島也設立了廢舊電池回收點,但回收效果一直不理想。針對這個情況,青島市將多個廢舊電池回收箱設置在靠近居民小區的垃圾中轉站,市民投放方便了,收集的效果大為改觀。當然,如果在居民小區、大學校園、工廠、公園等大門口的值班室里放一個專用箱,也可以方便廢舊電池回收。有條件的社區、學校還可以組織環保志愿者,定期集中開展廢舊電池回收活動。不妨再采取以廢舊電池換取新電池、換取環保購物袋等辦法,引導和激勵更多的人來交廢舊電池。
電池雖小,問題很大。保護環境,有賴大家。我省已經有了廢舊電池回收處置終端,這是很優越的條件。如果把方方面面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把廢舊電池回收工作落實了,我們受“定時炸彈”的威脅就小一些,我們的生存環境所受的污染就少得多。
(編輯:全球電池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