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清華大學教授馬貴龍,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電動自行車的技術研究,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電動車第一人”。馬貴龍教授早期的多項發明技術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和方向,并無償貢獻出自己的技術專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導著產業的技術發展。
訪談實錄:
一、技術研究歷程
記者:您在電動自行車行業是技術元老,能不能介紹下您的技術研究歷程?
馬:國內電動車最早出現的是輪轂電機,清華大學研制的“調速轉把”、“脈寬調制”在九十年代是比較新穎的技術,我當時作為發明人申請了技術專利。97年技術成熟后,電動自行車進入了產業化,開始批量生產。“大陸鴿”、“千鶴”、“紅旗”等生產廠家在此之前已經具備一定基礎,但都處于技術研發階段。在98年國家標準(GB17761—1999)頒布前,日本在1995年11月2日通過了國家標準---腳踏助力,不允許調速手把,我和廣州“五羊”分廠“威士達”合作生產腳踏傳感器,順利通過日本檢測標準,并成為第一批進入日本市場的出口產品。
二、“鋰電池技術”推廣任重道遠
記者:您在電動自行車方面接下來的技術研究方向是什么?對于目前產業里比較受關注的“鋰電池技術”怎么看?
馬:很多電動自行車內部各個部件之間很多復雜線路相互干擾,一旦出現問題,不能馬上找出故障發生的位置。接下來的技術研究應該是芯片替代引線,發展“無線局域通訊技術”。例如,主控臺與電池,電機部分沒有接觸,但這幾部分之間通過無線通訊技術進行相互控制。
另外,人們所關注的鋰電池在很多技術指標上比傳統的鉛酸電池要優越,鋰電池的出現是電池技術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但其電池管理系統技術目前尚不完善。從長遠看來,鋰電池的回收利用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鉛酸電池雖不屬于“綠色”電池,但是可以全部回收利用。而鋰電池的現有技術尚未能做到回收利用。目前廢棄鋰電池的處理方法大多是采用深埋方法,這樣的方法在造成污染的同時,堆積重量過多,達到一定深度和溫度的環境下容易引發電池爆炸。從這方面考慮,我認為,鋰電池的推廣在回收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需慎重推廣,否則容易產生新的污染源。
三、消費者需警惕市場誤導性口號
記者:現在很多廠家聲稱可以“自發電”,只要腳踩就可以發電,這項技術是否真實?
馬:在目前市場上很多電動自行車生產廠家的宣傳口號不科學,誤導消費者。比如“自發電型”電動自行車,稱人力騎車可以發電,這樣的說法是根本沒有科學根據的。只有車身裝備了能量回收系統,并且只有在制動情況下才能“能量回收”,所謂“腳一踩就有電”的電動自行車的電流上下來回反復,是損害電池的。消費者對這樣的誤導宣傳要時刻提高警惕,避免上當。
四、我國電動自行車發展迅速
記者:有哪些因素推動中國電動自行車快速發展?
馬:在我們國家,推動電動自行車的快速發展的因素有三個。
第一,中國傳統產業的繼承性。中國有自行車的基礎、摩托車的基礎,這樣的傳統產業對現代電動自行車企業的影響非常大。
第二,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對出行有更高的要求,巨大的需求促進了行業的發展。
第三,由于能源環境等問題,大批院校、科學院所對這方面的研究的投入增加。清華大學在這一領域起著技術基礎工作,為這一研究提供了發展方向。
而接下來,電動車的發展現在面臨著技術的更新和突破,電動自行車款要往“輕,小,節能”方向發展,而“摩托化”那款要向“更大紐矩、更強爬坡能力,更省材料”方向發展。
五、我國電動自行車技術水平領先世界
記者:目前國內電動自行車內在世界范圍內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馬:國內電動自行車在國際上處于領先位置。其標志是我們的技術都是原創,并且優于其他國家,而且我們能夠做到產業化,產品可靠性高。歐美日本等國家大多依靠從我國進口產品。但我們的產品在質量上有待提高,很多不正規的小廠通過各種方式壓低生產成本,搞價格競爭,同時也降低了產品的生產質量。如果這一問題能夠得到解決,中國電動自行車很有可能象自行車一樣成為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
編者訪后感想:
采訪過程中馬教授滿懷激情,滔滔不絕,話語間流露出對行業發展的熱情。在他二十多年的技術研究中,不計個人名利,無償奉獻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樣的奉獻精神恐怕是很多人都望塵莫及的。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些如馬教授一樣不計個人得失的勇士,電動車行業發展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