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方便用戶且利于環保的新舉措,手機電池標準的統一工作已經推進三年有余,然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進展時間表。
推進受阻
作為電池統一標準的具體參與和制定機構,泰爾實驗室主任何桂立此前在接受飛象網采訪時曾透露,最初想法是把手機電池外形尺寸標準化,分為類似于干電池的5號、7號等不同型號,給手機設計提供更多的靈活性。
對于電池標準進展緩慢一事,何桂立在接受記者詢問時表示,目前推出的時機還不太成熟。電池標準的統一在技術實現上已經不是問題,目前的推行阻礙主要來自于國外一些手機巨頭,他們往往通過游說本國政府進行外交干預而達到阻止的目的。
“電池是手機廠商重要的利潤組成部分,大企業的反對也是意料之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信部人士表示。
和國外手機巨頭的態度相比,國內很多中小手機廠商對于這一新標準卻持歡迎態度。
對此,一位手機設計人員表示,每款手機電池的大小和形狀都是根據手機整體外型進行設計,電池代工企業也必須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加工,大的手機廠商走得量大,代工企業無論是從優先級還是報價上都會偏向于這些大客戶,相比之下,中小企業不但沒有成本優勢,而且也容易形成庫存積壓風險。
而電池標準一旦統一,各家手機企業采購門檻將會趨于相同。對于那些擅長于手機設計的廠商來說,優勢地位將受到一定的挑戰。
難在何處和手機電池標準的“難產”相比,手機充電器標準不論是從推進速度還是市場效果來看,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2006年,當時的信息產業部推出了第一版本的手機充電器新標,即對充電器連接USB側端口進行統一,而手機側接口則允許廠商自定標準。對此,何桂立解釋道,之所以分兩步走,是因為當時完全統一的難度太大,對企業產生的影響也很大。
在經歷了兩年多的市場推廣后,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為時間已經成熟,于2009年發布了第二版本的手機充電器標準,即將手機端接口統一,并于今年1月正式實施。作為一個推薦性標準,充電器新標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對此,何桂立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將其納入了電信設備進網許可檢測項中,這也意味著如果沒有滿足這一標準,企業的產品是無法上市銷售的。
“進網許可里面大部分標準都是推薦性的,但為了保證全網的網絡信息安全、互聯互通以及保證消費者的權益及環保,政府主管部門也會把一些推薦標準放到這里面去強制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