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某科技公司銷往美國的鋰電池在航空運輸中出現燃燒事故,險些再釀一起空難。階段調查結果顯示,本次事故是該公司出口的劣質鋰電池在運輸中突然發生自燃引起的。
據了解,美國是中國最大的鋰電池出口國,雙方的貨運總量占整個國際運輸的2/3,兩國有著嚴格的空運安全監管體系——鋰電池等易燃易爆危險品托運必須出具國際公認的檢測報告。這批劣質電池此次得以蒙混過關的關鍵在于,該企業冒用了國內權威檢測機構——PONY譜尼測試集團的電池檢測報告,將送檢單位和型號規格進行私下替換偽造。
目前,PONY譜尼測試集團已經對深圳該公司正式提起訴訟,造假企業將面臨支付譜尼測試的巨額賠償。除此之外,該造假企業的電池品牌還將面臨永不能進入美國市場的處罰,這對于依賴美國訂單的出口導向型的鋰電池公司來說,無疑就是一張“死亡通知單”。
鋰電池在航空運輸過程中曾多次發生安全事故,為此聯合國、國際航協等國際機構和國家民航總局對貨物運輸條件早有明確規定,然而卻仍有企業鋌而走險。究其原因,美國聯合航空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之所以造假一方面是產品質量確實存在問題,另一方面是為了降低檢測成本,所以偽造檢測報告,以求逃避安全檢測,不過用一張“假報告”換來一張“死亡通知單”,此舉著實不明智。
記者同時在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簡稱“民航局”)處了解到,國家已經明文規定了運輸企業必須向航空公司提交鋰電池安全性能檢測(UN38.3檢測)報告,同時強調該報告必須是要由具備民航總局資質的專業檢測機構出具的,否則不予收運。同時,為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有關部門已加強了監督管理力度,嚴格審核檢測報告真偽。
業內人士同時呼吁,電池企業應加強自律,不應為了節省一次檢測費用,而給企業帶來額外的經營風險,如果真的因鋰電池燃燒引發空難,那由此造成的損失,就遠非一次安全檢測費用能夠彌補的了。據悉,此次電池檢測報告偽造事件還使造假公司在美國的經銷商蒙受了被強制停業整頓和重金處罰的巨大損失。
